二十四节气 | 立春:轮回初识 新兆之春

发布时间:2023-02-06 06:01:10 来源: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


(相关资料图)

立春,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。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,即太阳到达黄经315°时。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“立”是“开始”的意思,自秦代以来,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。所谓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春是温暖,鸟语花香;春是生长,耕耘播种。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,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。立春时,天子亲率三公九卿、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,祈求丰收。回来之后,要赏赐群臣,布德令以施惠兆民。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,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。 节气由来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,而在自然界、在人们的心目中,春意味着风和日暖,鸟语花香;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,农家播种。古籍《群芳谱》对立春解释为:“立,始建也。春气始而建立也。”立春期间,气温、日照、降雨,开始趋于上升、增多。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。 战国后期成书的《吕氏春秋》“十二月纪”中,就有了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。这八个节气,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。标示出季节的转换,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。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,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,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,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。 立春三候 “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”,在古人眼中,立春的标志性物候是什么样的呢? 一候东风解冻,二候蛰虫始振,三候鱼陟负冰。先说“东风解冻”。有人模仿天气预报,说:明天东风转南风,南风转西风,西风转北风! 如果风这么转,放在一天当中肯定很夸张。但是放在一年当中,还真就是那么回事。 再说蛰虫始振,就是冬眠的动物虽然没起床,但是可以伸伸懒腰了。 立春第二候是蛰虫始振,而惊蛰的第二候是雷乃发声,差着一个月呢,所以冬眠动物的苏醒跟雷没关系。唤醒它们的,不是雷;而是东风带来的温暖。 立春时节,“未冻”加“解冻”的面积,大体上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。 所谓“立春一日,水暖三分”固然有些夸张,但真的是在默默地解冻。 “木梢寒未觉,地脉暖先知”,大地已然开始渐渐地积攒着暖意。 再说鱼陟负冰,是说冰面有的开始融化了,可以看到鱼了。可是水面上还有一些碎冰块。就感觉鱼游的时候像背着冰块一样,乍暖还寒嘛! 木之萌生,虫之蠢动。春天物候,有两个关键字,一个是,一个是,两个象征生机的字眼,但后来不知为啥,很萌和很蠢有了迥异的语义。 万物应节而生,随气而长,所谓春令也。所以古人“祀山林川泽,牺牲无用牝,禁止伐木,无覆巢,无杀孩虫胎夭飞鸟,无麛无卵…” 春天礼敬大地,但不要以雌畜为祭品,别砍树木,别掏鸟巢,别杀幼兽雏鸟…让我们所做的一切,如春令般仁慈宽厚。 节气习俗 立春期间,光照、降雨等开始趋于上升、增多。 但这一切对全国许多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,也有可能出现“倒春寒”。 立春迎春: 送春牛图、“打春牛” 正所谓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自古以来,立春在中国都十分受重视,讲究要“迎春”。 相传,在古代为了取个吉利,立春快到来的时候,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士绅去地里挖一个坑,然后把羽毛、鸡毛等比较轻的东西放在坑里。 等到某个时间,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,这个时间点就是立春时辰。 人们就要放鞭炮庆祝,希望这一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 古代,官方也看重立春。 《燕京岁时记》: “立春日,礼部呈进春山宝座,顺天府呈进春牛图,礼毕回署。 ” 在地方上各个郡县内,迎春活动同样热闹。 旧俗立春前一日,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,叫做“春官”,沿街高喊“春来了”,这就是“报春”。 无论士、农、工、商,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。 或者,请一个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,唱着迎春的赞词,到每家去报春,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,意在提醒人们,要趁着春天来临不误农时。 另外,还要鞭打春牛。 除了送春牛图、鞭打春牛之外,民间还有许多庆祝活动。 老百姓们会举行“游春”活动: 队伍中由报春人打扮成公鸡的样子走在最前面,之后一群人抬着的巨大春牛形象,后面的人有的打扮成牧童、有的打扮成大头娃娃送春桃,各种吉祥形象应有尽有。 一般来说,立春当日的“游春”也叫探春。 游春实际上给人们传递了可以踏青的信号,从此开始一直到端午节,都是外出郊游的好时候。 为了迎接春天的来临,古代立春之日,女子剪有色罗、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,戴在头上,以示迎春,这便是春幡,又称“春胜”。 此俗起于汉,至唐、宋时,春幡之制作更为精巧。 不过,春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饰品,立春节时女子们佩戴春幡,首先是将其作为辟邪之物,具有禳凶邪、求吉利的寓意。 在饮食上,民间有立春“咬春”的习俗,由于地域差异,具体吃食可能略有不同。 在北京来说,讲究吃春饼,家家户户都要做。 这也是代表了一种对春天的美好期待。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,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,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。 在周代立春时,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,祈求丰收,回宫后要赏赐群臣,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。到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礼俗和民间的服饰饮食习俗。在唐宋代时立春日,宰臣以下都入朝称贺。到明清两代时,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时期,清代称立春的贺节习俗为“拜春”,其迎春的礼仪形式称为\"行春\"。在这些迎春活动中“服饰”与“打牛”是很重要的习俗之一。明清时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,都必须将官服穿戴整齐,去“东郊”的东直门外五里的“春场”去迎春,即按规定的仪仗,制作的春牛芒神、柳鞭等举行迎春礼仪,然后进宫朝贺并接受赏赐。 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,打牛的前一天,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,称为“立牛”,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“耕夫”,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,农事宜提前准备。那“耕夫”如站在牛前,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;“耕夫”立在牛后,则表示春令迟到;若人牛并行,则春令适中。 立春日当天,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,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\"打牛\"仪式,吏民击鼓,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,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,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,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.随后,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,象征槽头兴旺。据说当天如天晴,万民高兴;若天明遇雨,则表示晦气不利,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。 民间迎春活动亦很热闹。立春日时,四合院与农家院里要高挂“春幡”,各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,如“一门欢笑春风暖”“四季祥和淑景新”,或“瑞雪丰年,八方献瑞”“春风得意,六合同春”等联语,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“迎春”“宜春”以及“福”字,使院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色,显得春意浓浓,也象征着吉祥。 大人孩子要换上洁净的新装,妇女们脸上抹上胭粉,头上插上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,或用彩色绫罗,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簪在发髻上,也有的用红纸剪刻个雄鸡形状贴在屋门上,因鸡与“吉”谐音,有吉祥如意之意。“剪绮裁红妙春色,宫梅殿柳识天情。瑶筐彩燕先呈瑞,金缕晨鸡未学鸣。”这首古诗正写出春色满院,欢乐迎春的情景。 另外,有些村镇立春日举办“迎春会”,常找个十多岁的少年化装成一个官老爷,身穿纸宫服,衣戴纸帽,脚蹬纸靴,骑着个牛,前往祭祀坛,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沿途敲锣打鼓,放鞭炮以迎春天到来。 旧京时还有农家找一男童,穿青衣戴青帽,站在田野中,然后众农家敲着锣鼓,从田野里将小孩拜迎回来,叫做“迎春”。至今也有农家写些“迎春接福”或“春到家兴旺”等红条幅贴在墙上,并摆上果品或春盘,恭候春的到来。因这些迎春礼仪,装饰及服饰及打牛等活动,故立春也称为“打春”。 立春又叫做“报春”。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,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,唱着迎春的赞词,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。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,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,牵着牛耕地,人们称其为“春帖子”。这送春牛图,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,一年之计在于春,要抓紧农时,莫误大好春光。这种送春牛图之俗,在《燕京岁时记》中有记载:“立春日,礼部呈进春山宝座,顺天府呈进春牛图,礼毕回署。” 在老北京时的民间居室墙上,也常贴着春牛图及24节气文图并茂的年画。可见报春之俗在皇宫与城乡自古就很盛行。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、吃春饼、吃春卷、嚼萝卜之俗,一个“咬”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。 春盘春饼是用蔬菜、水果、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,称为春盘。杜甫《立春》诗曰:“春日春盘细生菜,忽忆两京梅发时”。周密《武林旧事》载:“后苑办造春盘供进,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,翠柳红丝,金鸡玉燕,备极精巧,每盘值万钱。” 春盘晋代已有,那时称“五辛盘”。五辛广义讲是指五种辛辣(葱、蒜、椒、姜、芥)蔬菜做的五辛盘,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。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。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,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,宋人陈元靓撰《岁时广记》称:“立春前一日,大内出春饼,并以酒赐近臣。”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、精致。至清代时,皇帝也以春饼春盘赏赐丹臣近侍,受赐者感涕不尽。 这种吃春盘春饼之俗,传向民间,更以食饼制菜并相互馈赠为乐。清代的《北平风俗类征·岁时》载:立春,富家食春饼,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,并各色炒菜,如菠菜、韭菜、豆芽菜、干粉、鸡蛋等,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。这正是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饼应景咬春之节俗,至今北京仍传承着此食俗,俗话有“打春吃春饼”之语。 说到春饼,过去讲究的人家到锅饼铺去买。听老人们讲,民国初时北京西单报子街有一家叫“宝元斋”的蒸锅铺,那儿烙的春饼,质料地道,手艺精湛,在京城堪称首屈一指,买回家稍加热,夹上羊角葱丝,抹上六必居的甜面酱,夹上“合子菜”,来碗小米粥一吃,那才是一顿节令美食。 如今吃春饼随时可在家庭中自制,可用温水烫面烙制或蒸制,形状可大如团扇,小如碗碟大小,一公斤面粉约可烙出十六合,两页为一合。烙时每张饼上的一面抹些香油,吃时则很容易揭开。菜俗称“和菜”(即古称春盘),除必备有葱丝甜面酱外,其他菜可据一家人爱好可多可少,生熟兼有,荤素齐全。其中热菜应必有炒粉丝豆芽、摊黄菜(鸡蛋)、炒韭菜,有豆腐干则最好。食春盘春饼,老北京最讲究一定要卷成筒状,从头吃到尾,俗语叫“有头有尾”。立春日,阖家围桌食之其乐无穷。 炸春卷,亦是古代装春盘内的传统节令食品。《岁时广记》云:“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,以肉或素做馅……名曰探官蚕。又因立春日做此,故又称探春蚕”。后来蚕字音谐转化为卷,即当今常吃的“春卷”。古时常用椿树的嫩芽为馅,元代用羊肉为馅,现今则多以猪肉、豆芽、韭菜、韭黄等为馅,外焦内香,是很好的春令食品。 咬春之俗还有嚼吃萝卜。《燕京岁时记》中云:“是日,富家多食春饼,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,曰‘咬春’。谓可以却春困也。” 萝卜古代时称芦菔,苏东坡有诗云:“芦菔根尚含晓露,秋来霜雪满东园,芦菔生儿芥有孙。”旧时药典认为,萝卜根叶皆可生、熟、当菜当饭而食,有很大的药用价值。常食萝卜不但可解春困,还可有助于软化血管,降血脂稳血压,可解酒、理气等,具有营养、健身、祛病之功。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时众人嚼吃萝卜的本来用意吧。北方人多爱吃生萝卜,尤以心里美和小红萝卜为最佳。旧京时以南苑大红门的萝卜最受欢迎,俗有“大红门的萝卜叫京门”之俗语。 老北京时卖萝卜的小贩和农民常挑担或推着挑子车串胡同叫卖:“水萝卜哎,又脆又甜哟!”主妇们出院门挑好萝卜后,小贩用小块刀先嘎巴一刀将“心里美”一刀去顶,再飞快几刀旋开萝卜皮,不切断再将红萝卜芯按方格样儿横竖几刀切成方形条状,整个萝卜被切成好像一朵盛开的红牡丹花,非常好看。当拿回家全家掰开嘎巴、嘎巴咬着吃,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点辣的极水灵的好春令食品。 立春,更像是一番立意,立意超前,温度滞后,这就像我们常用的“虚岁”是一个道理。 南枝向暖北枝寒,一树春风有两般。别说各地回暖次第,一棵树上尚且不同。 有一句诗,“吹暖东风自不忙,徐徐一例与芬芳”,所以别忙,慢慢地,风就暖了,花就香了。 苦寒太久,丝丝缕缕的春意都会令人欣喜和躁动。小时候每到这时,都会认认真真地“咬春”,咬住不放,春天不许轻易溜走…… (声明: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,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。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。)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北方创新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0   联系邮箱: 55 16 53 8@qq.com